苏能冷却塔服务于区域热电联产项目,塔体高度 105 米,是城市北部工业集中区的标志性建筑。长期以来,混凝土塔身因烟气侵蚀出现斑驳脱落,与周边新建的生态公园、文创街区形成视觉割裂。项目启动时,企业提出 “三大核心诉求”:
解决塔身表面风化、裂缝渗漏等结构性问题; 融入地域文化元素,打破工业设施的冰冷印象; 结合 “双碳” 目标,探索工业建筑的生态化改造路径。 以此为基础,项目确立了 “安全筑基、美学赋能、功能拓展” 的三维改造策略。二、设计理念:工业遗产与地域文化的艺术转译 文化符号植入塔身外立面以 “黄河文明・能源之光” 为主题,采用浮雕与彩绘结合的方式:底部 30 米刻画黄河九曲纹样,中部 50 米通过渐变色彩模拟煤炭燃烧的光谱变化,顶部 25 米以星空蓝为底,镶嵌 LED 光带勾勒能源分子结构,夜晚灯光开启时形成 “从大地到星空” 的视觉叙事。塔基广场设计 “能源树” 雕塑,以不锈钢管阵列模拟冷却塔水汽升腾形态,基座镌刻苏能企业发展史与地区能源贡献数据。 功能复合升级利用冷却塔内部空间,在安全区域改造为 “工业科普长廊”,通过透明观景窗展示冷却系统工作原理,同步设置 VR 体验区,让公众直观感受能源生产过程。塔顶平台增设 “城市之眼” 观景台,配备高倍望远镜与智能导览屏,将工业设施转化为城市观景地标。展开剩余68%三、项目实施:技术创新与精细化施工管理 外立面改造核心工艺基层处理:采用高压水射流 + 人工精细打磨双重工艺,清除旧涂层的同时保留混凝土表面肌理,为后续艺术创作提供质感基底。艺术呈现:浮雕部分采用 3D 打印 GRG 材料(玻璃纤维增强石膏),预制 1200 块定制构件,精准还原黄河纹样的流动感,单件重量仅 18kg,较传统石材轻 70%;彩绘区域使用纳米陶瓷涂料,耐候等级达 10 级,可抵御酸雨、紫外线长期侵蚀,色彩保新周期延长至 15 年以上。灯光系统:采用磁吸式 LED 柔性灯带,沿塔身钢结构轮廓铺设,通过 DMX512 控制系统实现 “能源脉动”“黄河奔流”“星空变幻” 三种动态模式,能耗较传统投光灯降低 65%。四、竣工意义:工业美学与多元价值的深度释放 城市形象提升:改造后的冷却塔成为区域网红打卡地,据文旅部门统计,项目竣工首月吸引游客超 3 万人次,带动周边餐饮、文创消费增长 25%,助力 “工业锈带” 向 “生活秀带” 转型。 文化传播价值:通过将能源工业元素艺术化表达,项目入选 “省级工业旅游示范项目”,已接待 20 余所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,成为展现能源发展历程的文化窗口。 生态技术示范:光伏彩绘、生态攀爬等技术的应用,使项目获 “绿色建筑创新奖”,其经验被纳入《工业建筑生态化改造技术导则》,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参考。 企业品牌赋能:苏能集团通过此次改造,成功传递 “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” 形象,项目案例被央视《新闻联播》作为 “城市更新典范” 报道,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。五、后续展望苏能集团表示,将以冷却塔美化为起点,推进厂区 “工业文旅园区” 建设,计划将周边老旧厂房改造为能源主题博物馆、创意工坊等,形成 “参观 — 体验 — 消费” 的文旅产业链。当地政府也将该项目纳入 “城市更新重点工程”,未来拟在电力、冶金等行业推广 “工业设施艺术化改造” 模式,让更多 “工业地标” 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记忆与美学符号,实现工业遗产保护、城市形象提升与企业价值增值的多赢局面。
苏能冷却塔的华丽蜕变,不仅是一次建筑外观的美化工程,更是传统能源企业向‘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’转型的生动注脚。
发布于:江苏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