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众瞩目中,WTT中国大满贯2025赛事在石景山区首钢园落幕。小将崭露头角,老将续写辉煌,场上奋力竞逐,场下彼此鼓励……乒坛健儿超越自我的拼搏姿态,带给广大球迷鼓舞和感动,这场乒乓赛事也让石景山区收获了一张含金量十足的“成绩单”——赛事直接收入近1.54亿元,首钢园区人流量和整体收入显著增长,国庆中秋小长假前五天全区文商旅体消费总额近3.2亿元。透过这场体育赛事,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“双奥之城”迈向“赛事之都”的生动实践,感受到赛事经济蓬勃向上的发展脉动。
“一旦成为奥运城市,便永远都是奥运城市。”奥运之缘,带来了北京城市面貌的全面成长,积蓄着北京长远发展的资源禀赋。从“鸟巢”“水立方”,到“冰丝带”、首钢园,这些场馆从建设改造之初便进行了“后奥运时代”的发展规划,为社会大众体育健身提供服务。近些年,北京积极利用场馆资源和办赛经验,稳步推动“国际赛事名城”建设,打造“双奥100”精品赛事体系。作为体系中重要的标志性赛事活动之一,WTT中国大满贯不仅是乒乓竞技的重要舞台,更是北京“双奥”基因的生动延续。两年来赛事的成功举办,将市民的运动热情推上顶峰,更探索了推动赛事经济发展、促进文商旅体融合的发展模式。
放大视野不难发现,近些年,赛事经济的热度持续攀升,不止北京,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积极培育本地的赛事品牌。不约而同地发力,就在于大家都看到了赛事活动的乘数效应——赛事筹备时,既可带动体育用品的生产销售,也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;赛事进行时,既吸引众多品牌赞助赛事、投放广告,也吸引赛事观众打开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消费;赛事结束后,场馆可通过展览、演唱会等活动持续创造经济效益,办赛中锤炼的治理能力和精神面貌也将惠及城市工作。一子落而满盘活,体育赛事就像一条纽带,可以串联起多元产业,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跃升。
在探索“赛事+”的发展新路上,石景山区可谓既有先天优势,又具有未来潜力。众所周知,石景山区因首钢而生,因奥运而兴。以冬奥会为契机,炼铁原料区变成北京冬奥组委驻地,精煤车间化作国家冰雪运动队训练场地,滑雪大跳台巍然矗立,景观步道交错纵横……植根在北京城市记忆深处的老钢铁工业园已经成功转型。在“服务冬奥、参与冬奥、借势冬奥”理念指引下,石景山区高效推动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。比如,与首钢园建立区企联合招商机制,着力引育“科技+”“体育+”产业,同时引入了以WTT中国大满贯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赛事。思路的转变正改变发展的格局,目前,石景山区二三产业占比已由转型前的7:3转变为1:9,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级台阶,从“复兴愿景”到“幸福实景”的石景山故事为人津津乐道。
从长远来看,以赛事流量激发经济增量的空间还有很大。按照国际经验,当人均GDP(国内生产总值)达到5000美元时,民众将会对体育运动有所需求;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,体育运动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;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时,将会迎来运动发展的黄金期。目前,中国已成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开放经济体,作为发展高地的北京,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。这意味着,体育产业正在迎来新的春天。置身这一浪潮,立足“双奥之区”资源禀赋,《石景山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《石景山区促进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(试行)》等相继出台,石景山区正着力打造“五个一批”赛事新体系,推动赛事经济可持续发展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些生动实践都将为首都经济发展增势、为北京城市活力赋能、为国际交往中心聚力,为北京建设“国际赛事名城”贡献“石景山方案”。
当乒乓球赛事的灯光在曾经的冬奥赛场上亮起,钢铁厂房的工业肌理与跳跃的乒乓球构成动人的运动诗篇。以球为媒,场内场外积极联动,过节一般的喜庆氛围让人真切感受到“双奥之区”的生机活力。今时今日,“双奥”长尾效应仍在持续深化。我们有底气向世界宣布,在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方面“北京方案”足够亮眼。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,跃动的奥运基因将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增添更多活力。
(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